转载自腾讯网
“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在经济发展和健康意识日益提升的时期,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口腔保健之路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此次,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预防科主任郑树国教授为我们分享关于口腔疾病预防的那些事。
1.目前,全国很多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甚至一些二级口腔专科医院都有口腔预防科,您能简要介绍一下口腔预防科的职能和工作吗?
总体来说,口腔预防科的职能是实现预防牙医学(Preventive Dentistry)或口腔公共卫生(Dental Public Health)的目标,其工作不仅是针对个体,更主要的是针对群体。
宏观方面,口腔预防科更注重口腔疾病整体全面且有针对性的管理,并通过多方面的工作来实现,如从专业技术层面参与国家口腔卫生标准、工作规划和规范的制定,国家口腔卫生政策的咨询,国家口腔疾病防治项目的制定与评估。
区域方面,基层的口腔预防科要做的工作更多的不是规划而是实施。如指导、参与和实施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健康促进、定期口腔检查、窝沟封闭和局部专业用氟等口腔疾病预防的适宜技术、口腔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等,还包括建立社区居民口腔健康档案,进行口腔健康教育与口腔健康促进工作。
2.为什么选择预防医学而不选择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二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临床治疗面对的是个体,为病人治愈疾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更强调个体层面;同时,多个病人的临床防治技术存在共性,从这些临床技术中提炼出来的理念和适宜的预防技术在群体层面进行推广,这就是群体层面了。最终这些推广开来的技术还是要在临床进行实践和应用。所以说,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是有共通之处的。
我从1992年到2010年都是在门诊工作,这18年的临床工作让我发现,每天的门诊都有看不完的病人,并且他们的牙齿疾病越来越重,还有许许多多的病人想要看牙却挂不上号。大部分的口腔疾病都是可以提前预防的,如果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口腔预防知识,并且认真采取了口腔预防措施,这种情况就可以避免。于是我从2004年开始就逐渐参与一些大的口腔预防项目,如孕产妇与婴幼儿的口腔疾病预防项目等。直到2010年,我确定了自己必须要做预防,除了临床工作以外,要将口腔疾病的预防知识更多的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3.今年爱牙日的主题是“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您是如何理解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关系的?
“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个是预防疾病的角度。我们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器官生病到一定程度也会影响到其他器官。有句老话叫做“病从口入”,最初的理解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会经过牙齿的咀嚼、研磨后,通过食管进入胃中,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不干净的食物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但是不止如此,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表明,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比如牙周病被称为“糖尿病的第六大并发症”,也可能会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所以,维持口腔健康非常关键。
还有一个是生活品质的角度。龋齿、牙髓炎、牙列不齐、牙外伤等等不仅影响咀嚼、言语、美观,严重时还会造成心理障碍和社会交往困难。反之,如果口腔健康,牙齿排列整齐洁白,就会更加乐观自信。
因此,口腔健康影响的不止是生理健康,还有精神健康,在发现牙齿出现疾病早期症状时就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
4.口腔预防工作的开展有哪些难点和挑战?
目前我国的口腔医生资源缺乏,许多口腔医生都是临床与预防工作兼顾。开展口腔预防工作的医生个人收入相对不高,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其次,口腔预防工作,是一项见效十分漫长的工作,需要口腔医生付出极大的耐心与恒心去坚持。
但是从好的一方面来说,现在国家对国民的健康十分重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公众的自我保健意识不断提高,传统的医疗模式也逐渐向“防、治、养”模式转变。全民倡导“三减三健”的健康生活方式,提倡大家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2019年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0年,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口腔保健水平稳步提高。到2025年,人群口腔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大幅提升,口腔健康服务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口腔预防工作会不断克服困难,越做越好!
5.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加入到了口腔科普的行列中,请问您对口腔医生科普怎么看?口腔医生在科普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做科普看似简单,但做好并不容易。做科普,就是口腔医学专业人员不断地把自己掌握的口腔健康知识分享给大众,让大家掌握口腔健康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行为和习惯,更加重视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希望更多的口腔医学专业人员能加入到口腔科普的行列中,影响更多的人。
科普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两点。一是科学性。科普的内容来自临床,是经过临床实践检验得出来的真理,是科学知识,注重科学性非常重要;还有一个就是普及性或趣味性,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性语言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深入浅出,简明扼要,要让每个非专业的人都能懂。
扫描牙医助手二维码
下载医生App/关联工厂